在加國留學第三年才想到應該要談這個主題。

個人在台灣念過大學、碩士、博士,在英國讀過碩士、然後又輾轉流浪到加國就讀博士課程;回顧整個求學歷程,來談談加國教育跟台灣教育的差別。

如果提到台灣或加國教育缺點,請不要砲我、大家可以一起來思考改善方向。

 

台灣教育最強的時期應該是國中跟高中,除了專業科目之外、我個人的中文、數學、物理、化學、英文大概都難突破高中的全盛時期;大學四年就像是總複習一樣,除了系上的專業課目之外、花了太多時間做高中的英數理化複習,這部分其實有點浪費時間。

所以台灣教育的優點是我們的基礎教育非常強。

當我一到英國或加國,發現老外他們比較專精在他們的興趣上、所以很多課程對他們來說都像是新的;而台灣學生比較像是專才,在加國系上開的所有課程、幾乎沒有任何一門課是我沒有學過的。

不管哪一個專業都很容易入門。

如果要說專長,洋洋灑灑的、我可以寫出非常多的專長,涵蓋天文、物理、化學、光學、礦物學、材料學、岩石學、結晶學、動畫領域、電腦方面;如果再加上工作上的專長,那還可以再涵蓋半導體、面版,以及電腦硬體。

在台灣,博學是一種基本的生存法則。

 

但是,國外留學能夠學到的跟台灣不一樣。

而這些差異點,更能夠補足台灣教育的盲點、以及人文方面的缺陷。

 

先回答這個問題 「為什麼選擇加拿大?」

加國的基礎教育從 4 歲開始,從 Junior Kindergarten開始到 12 年級都是免費的,不用繳學費、校車不用錢。

但是著重在性格培養,小朋友是不會帶作業回家做的,在學校時間也不長、9:00 am - 3:30 pm。

雙薪家庭可以提早送孩子到學校 (早上 8:45am 以前)、或者將孩子留在學校參加課後活動 (下午 3:30 pm - 6:00 pm),這些是收費的而不是課程輔導、留校期間多半就是讓孩子自由發展、自由看書活動。

一般孩子可以寄放學校到 6:00 pm,超過時間後、有些學校是按每分鐘計費。

缺點是加國小朋友對於學科學習開始得很晚,優點是他們有時間可以培養真正的興趣。

而這些差異會真正表現在大學教育上,因為沒有興趣是不容易從加國的大學畢業;就算勉強畢業,沒有好成績、沒有好的就學規劃、沒有興趣、沒有人文背景輔助,也很難進入好學校的研究所。

 

選擇在加國接受教育的優點,我個人的答案是:

1. 性格跟學習興趣的培養

加國的老師不會像台灣老師那麼容易抱怨小朋友,他們的教育多半是鼓勵教育、會盡量去發現孩子的優點並鼓勵孩子往興趣發展,他們的教育不會幫孩子排名、不會打壓孩子的性格,所以台灣的學生多半不喜歡去學校,但是加國的小朋友會覺得學校有趣。

想像一下,如果小朋友過動、成績又不好,想到老師又要告狀、聯絡簿又要回應一大堆東西,家長一定很感到很痛苦吧 (我在台灣時就很不喜歡聽老師們抱怨)。

但是我從來沒有聽加國老師說過任何一次小朋友的負面評論,小朋友也非常喜歡學校的老師;雖然我覺得我家小朋友非常搗蛋難搞,但是老師從來沒有抱怨過、反而都是老師在引導我們去適應孩子的個性。

老婆帶孩子回台灣度假時,有時候時間待得長、也會讓孩子進台灣學校;平均每兩周就會被趕、就得換一次學校,老師每天都會寫很多的批評,孩子的媽都快憂鬱症了!

如果孩子不是特別乖巧聽話,台灣的幼稚園或小學,簡直就是家長的夢靨、孩子的童年惡夢。

讓孩子快快樂樂上學去,是培養學習興趣的第一步。

 

2. 便宜

只要家長在加國有簽證、有報稅,加國學生從 4歲到高中畢業這段期間是免費的,兩年制碩士、博士有獎助學金,基本上也不用花錢。

所以加國學生真正自費的教育大概就是四歲以前,以及大學四年(或技術學院)。

加國大學收費又比其他國家便宜很多、國際學生學費也比其他國家便宜,很多美國人甚至開車從美國到加拿大就讀。

 

這兩個答案並沒有辦法體現加國教育跟台灣教育的差異。

所以,我會盡量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條列出來、讓大家自己去評估。

 

一、學制差異

加國一年分為三個學期,大學一共四年。

每個學期修課數約 2 - 4 門課,課程強度極大、要同時修四門課以上非常困難;暑假那個學期很多學生會選擇不修課,有些學生為了爭取三年畢業、暑假那個學期也會修課。

碩士學制有分一年制跟兩年制,兩種都可以申請博士課程、也都可以申請直升博士班;一年制碩士是自費課程,主要是修課、不需要寫論文。

如果學生選擇了兩年制碩士,但是第一年就完成修課、口試跟論文,也可以提早申請畢業。

在學制上比台灣更彈性,台灣要申請提前畢業難度高很多!

 

二、課程規劃差異

加國科學類別的學科通常都涵蓋了正課跟實習,正課每周 2 個小時、實習每周 3 小時。

正課跟實習的內容是分開的,正課有自己的周作業、月作業、期中期末報告、期中考、期末考,實習課也有周作業、月作業、期中期末報告、期中考、期末考;最後正課總成績跟實習總成績平均起來才是這門課程最終的成績,所以說學期強度極大。

每一份作業都很難抄襲,因為作業內容換個模式就可能會成為期中考或期末考的題型、而且抄襲被抓到是會退學的!

實習課的規劃,讓學生有機會將課程學到的內容轉換成為應用、個人覺得這樣的規劃很紮實。

 

三、教學方法差異

因為加國每個學期只有四個月,所以老師教學極快、通常不會講得很深入。

閱讀內容極多,一門課的閱讀可以多達 500 頁,考試或作業會來自於閱讀、很難偷雞。

但是老師們會把上課內容放在網路上,學生可以在上課前先預覽、上課後再複習,正課沒有談到的部分,會在實習課程裡補足。

只要學生提出問題,老師們會很仔細的解答、或者由助教協助解答。

這樣的教學設計很容易突顯出認真的學生,成績不好的學生也很容易被刷掉、所以加國大學畢業率普遍不高。

 

四、學習輔導

為了因應高強度的學習環境,加國的大學裡有很多的輔導單位,包含心理輔導、寫作輔導、時間規畫輔導等。

還可以申請學校的自願者幫忙複習功課、協助適應環境,也可以跟各科助教申請一對一的輔導。

在國際學生方面,還提供了簽證協助、安家協助、租屋服務、學生保險諮詢、獎助學金申請講座、語言輔導課程、打工資訊,針對有意願移民的留學生還有免費移民講座。

碩士或學士論文也可以申請一對一的寫作輔導,輔導人員會幫忙修改文法跟文章結構。

 

五、研究規劃

想要做研究的大學生跟碩士生必須選修研究相關的課程(必選),課程會訂出時刻表、依據時間表要求學生訂出主題、大綱、研究方法、研究設備、研究經費、以及研究目標,每隔幾周必須依照規畫表交出報告、或者上台報告進度。

整體的課程規劃要求學生必須跟自己的指導教授有很緊密的配合跟討論,否則是不可能在每個時間之類交出規劃報告的、這個課程如果被當就只能重修。

一個學期過後,通常學生就能夠對自己的研究有很深入的了解、第二學期開始就能夠上手開始作自己的研究了。

這跟台灣的研究生很不一樣,台灣的研究生第一年多半都在修課、很多人到了第二年可能都還在找研究主題!

 

六、生活規劃

台灣的學生需要幫指導老師做很多額外的事情,招待客人、陪吃飯、開車接送老師們、幫老師們處理文件...內政外交頻繁,搞得生活非常忙碌。

在加國的教育,讀書就是讀書、並不會像台灣有很多的外務,沒有薪水老師們不敢輕易請學生幫忙做事的。

所以在加國,生活規劃很重要。

學校會經常發出很多的通知,學生可以自由參加各類型的研討會、成為學校或社福團體的自願者;周末或假日的時候,也會有許多學校辦的參觀或旅遊活動、可以跟著學校的嚮導到附近景點旅遊或者參觀各地的博物館跟其他單位團體。

 

七、產業實習

加國的學校多半會跟產業有緊密的結合,儘管是研究型大學也會有產業贊助。

每年學校或系上都會提供一些產業實習的機會,實習長度一個月、三個月、十二個月都有,學生可以考慮自己的學習狀況自己申請產業實習機會。

透過不同的產業實習可以幫助學生了解並找出自己畢業後的意向。

這跟參加學校團體的自願者一樣、都會拿到聘書,經歷可以寫進求職履歷裡。

 

八、就業規劃

大學裡每年都會規畫一系列的前訓練課程,教導學生如何寫履歷、寫自傳、如何面試,也經常會邀請產業人士到校內開講座。

有些職前訓練課程學校會給認證的、有些是會由合作廠商開出認證,這些課程多半是免費的、對應屆畢業生非常有用;但是很多課程會供不應求,所以得要分散投入、才能夠把一系列的講座都上完。

有興趣教書的話,學校也有許多的教學講座、文化差異講座,可以協助國際學生適應加國的教學環境。

 

除了這些,還有許多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

例如,我們學校多數研究生都是助教、助教有自己的工會,今年我們學校助教公會預計罷工爭取加薪;所以工會統一製作罷工手冊來說明法源、罷工流程、員工權益,而學校也會統一發出說明、因應策略,也會說明罷工投票如果成立,學校會針對助教罷工提出怎樣的因應規劃。

公會跟學校的所有往來文件都是公開透明的,在罷工投票前這個攻防會持續幾個月,透過這些往來文件跟手冊、可以學習到加國更深層次的文化。

 

我曾經開玩笑跟導師說「他一年的研究經費只有我在台灣年薪的一半、研究生活過得比當初我們在台灣讀書還困苦」,但是我們實驗室一年能夠投稿將近十篇文章 (實驗室只有四個研究生)、還能兼顧研究品質。

導師以前在台灣教過書,他也常常感嘆「台灣教授的經費比加國充足、還有助理可以用,但是研究成果就是很難出來。」

台灣有很僵化又繁複的文書流程,然後大家各大學自掃門前雪、政府政策修正很緩慢,大環境不配合下比較難找到合作夥伴;甚至很多教授年過 40 就不做研究、也不吸收新知識,教學或指導研究生也就比較容易呈現水平上的遲滯、可惜了國家的經費。

加國教育比較鼓勵年輕學生跳脫原有邏輯、去尋求更有效率跟創意的想法,所以沒有經費有沒有經費的研究方法;如果教授在某個主題沒有辦法提供幫助,學生可以自由地向外尋求支援。

 

在申請學校方面,可以多參考加國國內的科系排名或口碑。

古老名校有「老四校」、入學分數排名則有「加國錄取分數排行」、還有產學合作名單、每個科系還有科系排名,不管怎樣排名都不能代表學校的優缺; 因為加國有很強悍的工會制度,並不是每個學校的工會都會同意將學校資料提供給排名機構。

以 2017年的排名來說,University of Toronto 是綜合排名第一、University of Waterloo 是錄取分數排名第一,有些人可能會拿 University of Waterloo 去跟 University of Toronto 做比較,這種比較是很無謂的、因為這兩個大學的屬性並不相同;一個比較市場趨向、另一個偏向於研究導向,排名往往會讓申請者失焦而忽略了專業的訴求。

個人並不喜歡去討論這種無謂的排名賽,因為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主打科系;在學校排名方面,更多時候比的是校友宣傳或者市場口碑,如果工會願意配合提供排名資料、那對學校招生當然就如虎添翼。

例如 UWO 就不提供資料給排名機構,因為 UWO 有強悍的醫學院跟聞名世界的 Ivey 商學院、再加上 UWO 是加國老四校之一,學生總人數超過三萬;所以工會並不擔心招生、也不認為 UWO 需要更多的宣傳,更不介意學校的世界排名。

更何況這樣的排名每年差異都很大,像 2018 年加國國內綜合排名以及錄取分數排名、第一名都被 McGill  University 包辦了,跟第二名的 University of Toronto 落差竟然有 10%左右;但是這兩個大學屬性相同 (醫學博士類)、而且規模跟在加國知名度都相當,並沒有辦法因此而區分出這兩個學校的優略。

而去年入學分數最高的 U of Waterloo,今年的錄取分數也從平均 90% 落到了 85% 上下、在綜合類大學排名第三, 同類型大學今年前兩名分別是 Simon Fraser 跟 Victoria。

這樣的排名賽有意義嗎?

 

在語言學習方面,除了被台灣人批評過、幾乎沒有人會去批評口音問題。

剛開始還會想要矯正口音,慢慢就放棄了、畢竟加國是移民國家,基本上沒有多少人是沒有口音的!

聽力方面多看電視就可以了,我個人是訂購了 Netflix、每天看一兩個小時電視、還可以打開字幕,沒有喜歡的節目就放著當廣播聽。

 

如果考慮未來就業問題,個人更支持大家選讀職業學校、畢竟在加國找工作看的是專業而不是學歷。

倘若想靠專業申請加國移民,那麼擁有一技之長也比名校文憑要更重要得多。

 

台灣是聯考分數來決定學校跟科系,教育優勢多半都集中在特定科系;學生的專業學習比較著重在課堂教育部分、其實還有許多是需要加強的!

 

然後,我個人非常喜歡的是加國大學的校徽跟建築。

每次路過大門,看到學校的校徽、就忍不住駐足多看它幾眼!!!

西安大略大學的校徽.JPGIMG_0215.JPG

 

學校從 1878 年創校以來,建築風格一直維持著、就連新建築蓋起來也是統一風格;只有商學院是很通透的商業簡約風、做出了獨立的格調,但是商學院是一個獨立校區、並不會影響到整個校內景觀。

 

我經常會想,為什麼台灣的大學沒辦法好好的設計一個具有文化跟教育意義的美麗校徽?

為什麼台灣的大學沒有辦法統一維持校內建築跟景觀?

 

arrow
arrow

    醬爆橘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