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提到我們在倫敦的購屋以及一些說不上好不好的經驗、來說說交屋後續的一些問題。
搬進這個房子已經兩年了,都說木造房子需要 3-5 年的穩定期、現在真的是完全可以體會。
木造房屋通常會有一些經常發生的問題,很慶幸我們是比較早期搬進來的住戶;由於建商陸續興建新房子,所以兩年來並沒有撤離這個區域、發生問題我們都可以跟建商抗議請他們進行後續維護。
但是比較晚搬進來的住戶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在建商機具撤離後、簡直是求助無門,後來也經常聽到鄰居抱怨。
接著說說這兩年來發生的問題吧。
頭一個問題是木頭脫水的問題。
建商在蓋房子時,因為在雨天沒有良好遮蔽、所以多半的木頭都含水;人住進來空調打開後,木頭會脫水然後就會有一些縫隙產生。
下大雨的時候這些縫隙就可能會是漏水的主要原因,尤其是窗框跟門框位置、建商來幫我們處理過兩次漏水,每次漏水都能搞到地毯溼答答;但是鄰居告訴我們他們漏水的位置實在太多了、建商到最後根本懶得理他們。
這時候我就很慶幸在興建時我們有親自去現場看,一些不合理的施工起碼可以在當下跟建商反映、我們這個房子興建時潮濕的木頭數量並不像其他住戶那麼多。
後續興建其他房屋時我就發現,有些房子有包覆、有些房子並沒有,就是施工人員自由心證。
(照片右邊比較遠處幾個房子有用塑膠布遮蔽起來,但是左方靠前的房子在整個興建過程中就是任憑風吹雨淋)
第二個問題跟第一個問題有點異曲同工。
木頭在經過夏天跟冬天的熱漲冷縮之後,有些木頭會收縮、原本的釘子就會凸出來,兩年來重新釘回去的釘子高達有20幾根、釘回去之後牆片的漆就有脫落。
當然也有些位置會凹陷進去造成漆的龜裂、所以補土跟補漆是我們遭遇到的第二個問題,補土補到超熟練。
如果問題發生在樓梯就比較煩,因為樓梯被地毯包覆看不到、釘子突出就很容易踩到釘子,要經常用手摸摸看去檢查一下。
第三個問題是社區持續在興建,根本不會有公共區域。
居住在工地兩年,馬路補了又破、破了又補,工人施工時會來偷電、還曾經偷走我們的門口的石階去隔壁使用。
不知道這樣的狀況是不是正常的,但是兩年時間、脾氣真的會被磨平。
第四個問題是讓我不能理解的。
兩年之後,建商貼了張紙、然後無預警拆掉我們門口的階梯,說是違反了 Ontario Building Code,都交屋兩年了耶!!!
都交屋兩年了才告訴我違反 Ontario Building Code,而且沒有徵得我們的同意就把階梯拆了、後續莫名其妙換成水泥灌漿的樓梯、很窄對孩子很不友善,很容易撞傷膝蓋。
發現他們準備拆階梯時,我發函給建商提出抗議;建商竟然派人清晨六點拆走了階梯,工人還一副我賺到了的感覺、對我說 「 錢是建商付的,你們又沒有額外付錢 」,整個過程建商都沒有回應或出現過 。
秀個照片讓大家參考一下:第一張照片是原本的階梯、第二張照片是修改後的階梯(因為我們的階梯水泥還沒乾,所以拍隔壁讓大家參考)。
(修改前的階梯樣式)
(修改後的階梯樣式)
接著建議大家不要購買社區型的房子(個人意見)。
社區型的房子需要繳交管理費,重點是新社區管理費是用喊的、一年漲三次都算是客氣的。
蓋房子很多的建商根本都是自己成立管理公司,要怎麼處理就是球員兼裁判自己喊了算。
原本的管理費說好是包含修剪草皮跟除雪,到了冬天又發函說除雪成本高、每戶每個冬天要加收 300 加幣;想說老是這樣變更繳錢也很煩、就去設定了自動扣繳,結果有一筆較大金額的費用、大約 300 多加幣沒有扣繳到、接著又被管理公司罰了200多加幣的 legal cost。
社區很多住戶氣到賣房搬家!
不過也是有人持相反邏輯。
有些人寧可花錢消災,他們覺得可以不用自己除草除雪很好、管理公司怎樣喊價他們都接受。
這真的是見仁見智!
我有一天準備去郵箱拿信,卻發現郵箱不見了!
原來是建商把它們移到其他區域去了,這種感覺像是明明知道廁所在哪裡、突然極了卻發現廁所消失了的感覺。
找了好久才找到郵箱的正確位置。
交屋到現在經歷了兩年又三個月。
社區道路跟公用區域還沒有正式出現,我等著見他們一面、卻又害怕緣分淺薄見不到。
只能說...建商要玩手段耍天兵,不管在哪個國家都很難躲得掉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