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橘子我是 2015 年九月入學的學生。

西安大略大學很特別,這個學校不主動提供資料給任何評鑑機構、所以一直維持自己的風格。

因為好奇,有時候我會跟其他學生討論學校之間的差異;再加上自己兼任助教,遇過一些比較特別的狀況。

從入學開始一直很想花些篇幅來談談留學生活跟見聞,因為忙碌、孩子不定時生病、搞得太忙亂了,這個想法也就一直往後延遲。

 

先談談修課問題。

雖說加國每個學校規範各有不同,但是修課的強度跟文化還是類似的。

修課規定針對大學部、碩士、博士各有不同的規範;為了修課問題,其實我跟我的指導教授有過很多次的討論。

也因為對加國的文化了解不夠,造成了一些不愉快的誤會!

 

整體來說,加國整體課程不會像台灣學分數那麼多,除了必修課程外是可以自由選擇的。

大學部可以上網去搜尋,不同科系有不同的修課規定、一般而言一個學期 3 門課以上就已經很硬了。

科學類的每一門課都還會有實習課,每周都會有作業、還會有 presentation、書面報告、老師指派文章的心得報告、每個月有一份大作業,還會有期中考跟期末考;沒有通過實習課,基本上是拿不到學分的。

在西安大略大學的課程,只要有大學部學生參與修課、就得要期中期末考;如果只有研究生修課,那麼老師可以決定以其他成績替代期中考或期末考。

我真心佩服有些學生可以修上 5 門課,還有些學生雙修了其他學位;在強度很高的學習壓力之下,有打算申請研究所的學生還得兼顧成績。

研究型的碩士或博士課程,平均成績未達 78 分是不能申請的、因為獎助學金有最低成績門檻限制,未達成績基本上入學申請不會通過的;獲准入學後,通常會拿到獎學金或助學金,拿助學金需要兼任研究助理或助教工作。

成績未達 78 分,自費的碩士還是可以申請的、只是學費真的挺貴的,但是博士課程沒有自費的課程。

說真的,有時候一門課就可以把人搞得筋疲力竭的!

 

修課前先了解課程內容很重要,因為有些課程有需要額外繳費 (例如單獨的實習課程)、有些課程跟自己的期望偏離太大、有些課程兩三年才開一次,不小心容易變成騎虎難下的窘境。

最糟的是兩年開一次、或有人數限制的必修課,錯過了、很容易會延畢收場的。

另外,有些課程的強度真的很大;有時候一門課不只有一本教科書、根本讀不完,所以預習跟複習非常重要!

有些課程非常困難,即使很認真聽講也很難聽懂、更遑論自己看書,這類型的課程我會建議其他人去 Youtube 找線上課程、或者搜尋其他大學的開放性課程;自己上網多聽幾次,把筆記有系統性的做好、修起課就會輕鬆很多。

 

碩士生跟博士生通常還需要修 Graduate Seminar,這個課程主要是教導學生如何進行就跟討論(可能有些學校沒有,但是成大許多科系也有這樣的課程規劃)。

整個課程就是不斷的在 presentation、書面報告輪迴,把自己的工作進度一直不斷更新;這門課學期末的 presentation 是公開的,要在大講堂把自己的研究目標跟研究計畫講清楚;最後授課老師會把成績遞出,由系上的老師們開會共同決定。

研究型的碩士跟博士課程每年成績都必須維持在 78 分以上才能保住自己的獎學金或助學金、還有助教工作;如果要申請額外的獎學金,每年的平均成績更是必須維持在 80 分以上才有機會。

 

所以有些時候還是會有一些不公平的狀況...

例如很多研究生可能會去找 「單純開給研究生」的課程,比較有機會說服老師拿掉期中考跟期末考。

另外,有些跨校開的 short course (短期課程) 只需要七天就可以拿到學分;這類課程多半在假期開課、上課跟實習很密集的集中在這七天內,課程評分多半是 presentation 跟書面報告...因為可以快速拿到學分、又不用考試,通常可以吸引很多學生來修。

畢竟是研究型的課程,這樣的規範會把學生逼向高分卻沒用的課程,造成學生單純以分數為目標、而不是把研究放在第一目標。

 

書面報告通常需要做相似度分析。

所謂相似度分析就是把自己報告的電子檔貼上分析軟體(例如 Turnitin),它會自己從參考文獻、網站中去比對相似度;只要連續三個字相同就會列入比對,老師通常會訂出相似度標準、允許範圍多半是 10~20% 之間。

如果學生從某份期刊、網站或書籍抄襲或修改,相似度比較完後就會很難看、報告也多半會被退回,嚴重一點還會被控抄襲。

我曾經看過有學生的作業跟某一篇期刊相似度在 60% 以上,這已經是抄襲了、而且該名學生彷彿不知道學校有相似度比對軟體;因為他的作業被退回後,再交上來的作業相似度還是在 55% 左右,最後改作業的助教只好把這個學生交給開課的教授裁決了。

 

留學生修課最容易踩到的雷有幾個:

1. Presentation 時,台灣學生習慣將 presentaion 的主題跟自己的研究做連結;但是我卻因此吃過大虧!

    報告完後,在結尾時、我提出了未來可以進行的研究可能,並將 presentation 跟我的研究主題連結、企圖做一個延伸;

    結果授課的教授當場生氣了,他說「如果這個主題可以跟你的研究連上關係,那你的這個報告對其他學生是不公平的。」

   不同課程要求的是不同領域的知識,老師們希望學生可以廣泛閱讀;

   對我來說當然是新東西,而我也很認真地去思考、希望把它做個應用,企圖不浪費修課得來的知識。

   這個雷踩得算是不輕,不管我事後怎麼解釋、都沒有辦法翻轉老師對我的印象!最後成績當然就拉得很低!!!

 

2. 書面報告的相似度比對,其實會比對自己曾經寫過的文章。

    橘子我曾經寫過一個文章丟進 Turnitin 比對 (並沒有發表),後來寫一份期末報告時、引用了自己曾經比對過的文章,結果跑出了 10% 的相似度;

    老師很堅持說我一篇文章兩用、他不接受這樣的文章,文章被退回來重寫...糟糕的是也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3. 課堂討論。

    加國的課堂有很多分組討論,一般留學生需要熟悉語言、文化、專有名詞,所以比較難即時反應。

    有時候當地學生很難理解你是因為不開口?不想理人?還是因為英文不夠好?

    最好在討論前先跟其他組員說清楚,不然很容易引起誤解!

 

4. 繳交作業方式。

    老師們多半會在第一堂課把評分標準列出來,所以哪時候交作業、怎麼交法都得要清清楚楚的。

    有的老師要求書面、有的老師要求先丟上網做相似度比對,有的老師要求 email 繳交;

     弄錯了繳交方式,最後可能拿不到成績。

 

5. 請病假。

    在台灣,多學生會跟老師說生病了、然後口頭或 email 請假;在加國請病假,老師會要求你提出證明。

    有時候老師會請學生去找助教,最後助教還是得請示老師、老師會請助教跟學生要醫生證明。

     提不出證明,不管老師看起來有多溫和、那就是缺席!

 

6. 道德認定標準。

    在入學之前,學校會要求學生做道德規範的測驗、這是一個線上課程,加拿大人非常在意這個東西。

     例如一個學生拿到考古題,將考古題傳遞給其他同學、萬一真的考出來了,最後可能會會懷疑是集體舞弊。

     多半時候,考試完老師會把試題收走、但是成績會發回;所以有些學生可能在自己的試卷上抄了題目,然後答案卷發回後又傳給了其他的人。

     我助教的課堂上,也曾經有其他助教跟我抱怨學生的作業成績太高或寫得太快,他懷疑這個學生手上可能有別人給的作業題目。

     這樣的判定邏輯跟台灣非常不一樣,有時候因學校而異、有時候因老師而異,真的要很小心!

 

加拿大的老師比較一板一眼、有時候溝通起來並不靈活,到加拿大留學之前真的要多了解加國文化。

一個小誤會可能會演變成大事件,與其花時間去處理誤會、倒不如欲先花時間把遊戲規則弄懂,可能會更好一些。

另外,大部分學校都會有國際學生中心 (International Student Center),建議有空多往國際學生中心跑。

一來多參與一些活動,讓自己更快了解環境;二來可以多打聽有沒有開給國際學生的研討會或輔導課程,也可以獲取交換學生資訊獲獎助學金資訊、還有打工資訊。

 

先這樣,有想到甚麼再來補充。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加拿大 留學 修課
    全站熱搜

    醬爆橘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