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之前提到我們在倫敦的購屋以及一些說不上好不好的經驗、來說說交屋後續的一些問題。

搬進這個房子已經兩年了,都說木造房子需要 3-5 年的穩定期、現在真的是完全可以體會。

 

木造房屋通常會有一些經常發生的問題,很慶幸我們是比較早期搬進來的住戶;由於建商陸續興建新房子,所以兩年來並沒有撤離這個區域、發生問題我們都可以跟建商抗議請他們進行後續維護。

但是比較晚搬進來的住戶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在建商機具撤離後、簡直是求助無門,後來也經常聽到鄰居抱怨。

 

接著說說這兩年來發生的問題吧。

 

頭一個問題是木頭脫水的問題。

建商在蓋房子時,因為在雨天沒有良好遮蔽、所以多半的木頭都含水;人住進來空調打開後,木頭會脫水然後就會有一些縫隙產生。

下大雨的時候這些縫隙就可能會是漏水的主要原因,尤其是窗框跟門框位置、建商來幫我們處理過兩次漏水,每次漏水都能搞到地毯溼答答;但是鄰居告訴我們他們漏水的位置實在太多了、建商到最後根本懶得理他們。

這時候我就很慶幸在興建時我們有親自去現場看,一些不合理的施工起碼可以在當下跟建商反映、我們這個房子興建時潮濕的木頭數量並不像其他住戶那麼多。

後續興建其他房屋時我就發現,有些房子有包覆、有些房子並沒有,就是施工人員自由心證。

IMG_6546.JPG

(照片右邊比較遠處幾個房子有用塑膠布遮蔽起來,但是左方靠前的房子在整個興建過程中就是任憑風吹雨淋)

 

第二個問題跟第一個問題有點異曲同工。

木頭在經過夏天跟冬天的熱漲冷縮之後,有些木頭會收縮、原本的釘子就會凸出來,兩年來重新釘回去的釘子高達有20幾根、釘回去之後牆片的漆就有脫落。

當然也有些位置會凹陷進去造成漆的龜裂、所以補土跟補漆是我們遭遇到的第二個問題,補土補到超熟練。

如果問題發生在樓梯就比較煩,因為樓梯被地毯包覆看不到、釘子突出就很容易踩到釘子,要經常用手摸摸看去檢查一下。

 

第三個問題是社區持續在興建,根本不會有公共區域。

居住在工地兩年,馬路補了又破、破了又補,工人施工時會來偷電、還曾經偷走我們的門口的石階去隔壁使用。

不知道這樣的狀況是不是正常的,但是兩年時間、脾氣真的會被磨平。

 

第四個問題是讓我不能理解的。

兩年之後,建商貼了張紙、然後無預警拆掉我們門口的階梯,說是違反了 Ontario Building Code,都交屋兩年了耶!!!

都交屋兩年了才告訴我違反 Ontario Building Code,而且沒有徵得我們的同意就把階梯拆了、後續莫名其妙換成水泥灌漿的樓梯、很窄對孩子很不友善,很容易撞傷膝蓋。

發現他們準備拆階梯時,我發函給建商提出抗議;建商竟然派人清晨六點拆走了階梯,工人還一副我賺到了的感覺、對我說 錢是建商付的,你們又沒有額外付錢 」,整個過程建商都沒有回應或出現過

秀個照片讓大家參考一下:第一張照片是原本的階梯、第二張照片是修改後的階梯(因為我們的階梯水泥還沒乾,所以拍隔壁讓大家參考)。

IMG_1685.JPG

(修改前的階梯樣式)

 

IMG_1686.JPG

(修改後的階梯樣式)

 

接著建議大家不要購買社區型的房子(個人意見)。

社區型的房子需要繳交管理費,重點是新社區管理費是用喊的、一年漲三次都算是客氣的。

蓋房子很多的建商根本都是自己成立管理公司,要怎麼處理就是球員兼裁判自己喊了算。

原本的管理費說好是包含修剪草皮跟除雪,到了冬天又發函說除雪成本高、每戶每個冬天要加收 300 加幣;想說老是這樣變更繳錢也很煩、就去設定了自動扣繳,結果有一筆較大金額的費用、大約 300 多加幣沒有扣繳到、接著又被管理公司罰了200多加幣的 legal cost。

社區很多住戶氣到賣房搬家!

 

不過也是有人持相反邏輯。

有些人寧可花錢消災,他們覺得可以不用自己除草除雪很好、管理公司怎樣喊價他們都接受。

這真的是見仁見智!

 

我有一天準備去郵箱拿信,卻發現郵箱不見了!

原來是建商把它們移到其他區域去了,這種感覺像是明明知道廁所在哪裡、突然極了卻發現廁所消失了的感覺。

找了好久才找到郵箱的正確位置。

 

交屋到現在經歷了兩年又三個月。

社區道路跟公用區域還沒有正式出現,我等著見他們一面、卻又害怕緣分淺薄見不到。

 

只能說...建商要玩手段耍天兵,不管在哪個國家都很難躲得掉啊!!!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安大略省 倫敦 購屋
    全站熱搜

    醬爆橘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0) 人氣()